永葆革命本色的文锡响
陶永庆
文锡响(1913—1935),凤凰下埔乡人,浮凤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。文锡响幼年养父母出国谋生,他与祖父母相依为命以耕种为生,苦难的童年,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养成了刻苦耐劳、勤俭朴素的性格和品质。1930年9月,文锡响考进省立第二师范学校(今韩师)乡村师范班学习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,使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,参加了学校进步学生组织的“读书会”,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,有了新的觉醒。他秘密参加学校的革命活动,积极投身于反蒋抗日的群众运动中,受到国民党潮安反动当局的通缉追捕。
1932年春,中共潮澄澳县委为贯彻东江特委向闽粤边发展,争取与闽西南的革命斗争连成一片的战略目标,在开辟秋溪、庵埠、隆都、苏南、澄外等游击区之后,不失时机地作出创建浮凤根据地、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决定。随后,潮澄澳县委派英山村革命骨干到浮凤开展工作。1933年春,文锡响被潮澄澳县委任命为浮凤区特派员,在浮凤区开始发展党的组织。根据地初创时,斗争环境异常艰苦,他白天住在深山草寮里,写文章,刻印宣传资料,晚间深入到农民家中,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。没有宣传活动经费,他就变卖妻子珍藏的金手饰等嫁妆。他作风艰苦朴素,不管炎夏酷暑、寒冬腊月,常年光着脚板,穿着一身破旧衣服。县委有时分发一些衣服和鞋子,他总是先让给其他同志。他冒着风险,瞒着亲人,在自家阁楼上秘密设立印刷所,印制大量宣传品,激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。一批积极分子被吸收入党,白湖、坪山、芹菜坑等村相继成立了乡村党支部、农会、妇女会,建立了赤卫队等组织。
1933年春末,潮澄澳红军特务大队进入浮凤区,为开展武装斗争创造了条件。文锡响发动群众,积极配合特务大队开展武装斗争,使浮凤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。5月,浮凤区的革命工作,由秘密活动转向公开斗争。在文锡响和各村党支部的领导下,配合特务大队先后没收了南溪、南坑岭、下埔、庵下等村地主恶霸的财产,农民第一次分享了胜利的果实。
1933年七八月间,中共浮凤区委成立,文锡响任书记。他带领一批党员干部,深入到大小乡村,动员群众参加农会、妇女会和赤卫队,领导群众开展抗租、抗捐、分米分谷斗争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一场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暴风骤雨般的运动,在浮凤根据地的大小乡村中蓬勃兴起。
浮凤根据地的革命斗争,使国民党反动当局十分恐慌,不断对赤色乡村进行袭击和“围剿”,搜捕党的领导人和革命干部。在文锡响的领导下,浮凤人民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“围剿”,发展了革命根据地,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权——浮凤区革命委员会。
1934年夏,敌人重金悬赏通缉浮凤区委书记文锡响,并派敌探跟踪他。文锡响多次机警地通过敌探密布的凤凰圩,消失在深山老林中。敌人抓不到文锡响,便逮捕了他的叔祖父,多次洗劫他的家庭,使他倾家荡产,亲人离散。反动派妄图以此动摇文锡响的革命意志,但敌人的暴行不仅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坚定信念,反而更加激发他对敌人的仇恨。他侨居南洋的母亲,担心儿子在家发生危险,千里迢迢赶回到家乡,要带他出国团聚。刚怀孕的妻子也劝他离开家乡,一同去南洋谋生。他谢绝了母亲的好意,拒绝了妻子的要求,斩钉截铁地对妻子说:“我革命的路子已经走定了,就是把我砍成四段,丢到溪里浸几天几夜,也洗不掉我革命的本色,要去,你自己去!”年轻温顺的妻子只好含着眼泪离别文锡响,跟随婆婆远赴异国他乡去了。
1934年秋,文锡响任中共潮澄饶县委常委兼秋溪区委书记。这期间的秋溪游击区,因受到国民党军警的多次“围剿”,无辜的群众惨遭屠杀,革命同志遭到逮捕和杀害。面对如此恶劣的斗争环境,文锡响毅然服从党的分配,不怕艰难险阻到秋溪区去,和坚持在那里的游击队一起,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。
1935年,国民党军队邓龙光部集中兵力,向秋溪游击区发动了残酷的“围剿”。面对险恶的环境和残酷的现实,文锡响毫不动摇,坚定地领导同志们和敌人浴血奋战,百折不挠。8月,文锡响遭敌包围不幸被捕。在潮安监狱中,敌人对文锡响既施以残酷的毒刑,使他遍体鳞伤,又许以高官厚禄,软硬兼施。文锡响铮铮铁骨,忠贞不屈,视死如归,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革命英雄气节。1935年10月14日,文锡响英勇就义于凤凰圩,年仅23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