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牌坊,一段尘封的历史。在古城牌坊街,有这么一座牌坊,坊上镌刻之字皆为官职,充分说明当年坊主在城内的名望甚高,这座牌坊就是“大理司平·两浙都运”坊。本期《话廉牌坊街》系列报道,我们一起来聆听牌坊背后的故事。
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 许丹洁:“大理司平·两浙都运”坊初建于明代前中期,于1950年被拆卸掉,2009年重修完成并对外开放。由于原牌坊当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,此次重修是参考其他牌坊而复建于头亭巷口。牌坊南刻“大理司平”,北镌“两浙都运”,坊字俱为官名,下坊还镌有“大理寺评事、盐同郑崇”,也就是说,此坊是为纪念明大理寺评事郑崇而建。
郑崇,字秉义,号古城,明海阳(今潮州)人。永乐十七年入选府学岁贡生,洪熙元年参加殿试,名列第一,铨选大理司务,转评事。“大理寺”为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,“司评”是司务、评事的简称。“大理司平”坊字是指郑崇所任“大理司务转评事”的官职。
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 许丹洁:郑崇在任大理寺右评事时,公忠不贰,推理明断,凡寺政之难断者,皆由其审核,提出审判意见,再由上司判决,堪称案牍无余,贤名昭著。这种公正无私、明察秋毫的执法精神,获得百姓的广泛赞誉。当时宁王朱权在江西南昌倚仗国戚,横征暴敛,民怨沸腾。郑崇奉钦命勘理,日夜兼程,微服私访,不避权贵,将查勘的实情疏奏朝廷,赢得百姓的尊敬和朝廷的嘉奖。
郑崇于宣德五年升授太仆寺丞,后擢升为两浙都运使、盐运同知。其任盐运同知期间,负责盐务管理。历史上的盐都是官卖,征收盐税,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。因为是专卖垄断生意,利润很大,所以盐务是当时最阔之差。郑崇深知盐政弊端,统筹有方,使得盐纲顺畅,国库收入大增。
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 许丹洁:正统十二年,部使将郑崇的政绩写成奏章上报,宜升调职务,而此时五十九岁的郑崇却引老谢归,并在潮州府城郑厝巷居住。郑崇一生为官清廉,公正无私,他的行为深受百姓爱戴和官员敬仰。为郑崇建牌坊,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和品德的肯定与褒奖,也是对后世子孙的激励与鞭策。